网站首页
研究会概况
研究会简介
成员名单
大事记
一分会
本师历程
组织构架
分会活动
回忆文章
照片故事
二分会
本师历程
组织构架
分会活动
回忆文章
照片故事
三分会
本师历程
组织构架
分会活动
回忆文章
照片故事
四分会
本师历程
组织构架
分会活动
回忆文章
照片故事
五分会
本师历程
组织构架
分会活动
回忆文章
照片故事
电白分会
分会概况
组织构架
动态信息
文章选登
湛江分会
分会概况
组织构架
动态信息
文章选登
合唱团
分会概况
组织构架
动态信息
获奖及荣誉
演出花絮
视频
宣讲团
分会概况
组织构架
动态信息
文章选登
视频
少儿艺术团
分会概况
组织构架
动态信息
获奖及荣誉
演出花絮
视频
※研究与探索
国内外时政要闻
中外军事动态
通知公告
研究会要闻
我们的老照片
研究与探索
各地研究会动态
N4A~视频
红色朗诵
重走长征路
我们的故事
回忆历史
将帅生平录
首页 /
新闻中心
/
研究与探索
研究与探索
人生何处不青山
来源:东台党校公众号 编辑:顾平 作者:韩爱林 仇俊琴 东台市委党史办提供 日期:2023-7-4 15:26:22 点击量:[]
人生何处不青山
——记新四军“老虎团”团长林少克
在襟江拥海的苏中大地,林少克转战万里、以身许国的事迹和精神广为流播,烛照人心。这位福建漳州平和籍新四军“老虎团”团长,土地革命时期参加闽南红军,抗战期间浴血大江南北,29岁为党和人民的解放事业壮烈牺牲。“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何处不青山”,成为他短暂一生的光辉注脚。
红心少年出闽南
1920年代的平和,地主盘剥持续加剧,农民生活艰辛贫困,阶级矛盾异常突出,党组织较早建立,武装斗争此起彼伏。1932年4月,中央红军东路军在毛泽东带领下攻占漳州,建立以漳浦龙溪圩、小山城、龙岭,平和桂山、大帽山为中心的革命根据地。撤离前夕,中央红军在绥安镇马坑村,抽调数百名战士充实到游击队,成立闽南红军独立第三团,将革命火种洒向闽南大地。
1917年4月26日,林少克出生于平和县五寨乡联盟村东楼一个贫农家庭,乳名“小乞食”。两岁时,母亲林何氏病故。六岁时,父亲林花眉迫于生计,到漳浦招赘为婿,两年后不幸辞世。孤苦伶仃的林少克,由大婶庄拿和四婶何丹抚养,11岁便当上地主家的放牛娃。多灾多难的困苦生活,磨练出林少克刚正坚韧、勇敢顽强的性格;中央红军的开拓开辟,为林少克带来了思想启蒙和革命熏陶。
林少克(1917-1946)标准照
1934年2月,17岁的林少克加入平和五寨东楼村赤卫队,担任第三班班长。1934年4月,赤卫队在红三团接应下,击退反动民团的围攻,林少克所带“少年班”作战勇敢,战后全部配发快枪。5月末,赤卫队遭到保安团突袭,防卫土楼的林少克“少年班”悉数被捕,经当地林氏望族斡旋,才得以放回。失败激发出林少克继续革命的坚强斗志。在五南区委支持下,他召集林再福、林水潭等加入闽南红三团。是年冬,国民党从诏安抓捕300多名群众,押往龙岩当挑夫。林少克等30多名战士设伏龙海九龙岭,毙俘20多人,缴获枪支10余支,成功解救被押群众。
南方三年游击战时期,闽粤边根据地的红军游击队英勇抗击数十倍于己的敌人,有力地支援了红军长征。1935年春,林少克加入中国共产党。4月,林少克所在闽南红三团一个排,与潮澄饶红三大队合编为闽粤边支队,后改称闽粤边独立营,营长卢胜。年底,林少克参加团教导队学习,半年后任副排长,1936年6月任特务连连长。林少克经常率领特务连奇袭敌人,先后取得消剿赤岭、湖西土匪等战斗的胜利。林少克具有高度的革命责任感。每当连队宿营,他都亲自布置岗哨,后半夜查哨。这一习惯,直至担任营长、团长,仍然一以贯之。
自古英雄出少年。从平和五寨赤卫队少年班班长,到转战八闽大地的红军特务连连长,林少克勇猛顽强的战斗作风,应对险恶的成熟冷静,深受卢胜器重。卢胜根据“小乞食”的谐音,改其名为“少克”,寄予“克敌制胜”厚望。
抗日先遣入苏南
西安事变后,国民党顽固派实施“北和南剿”阴谋,在西北基本停止对红军主力进攻,在南方则纠集40多个正规师、60多个保安团,对红军游击队实行“搜剿”“追剿”“堵剿”,并打着共赴国难的幌子引诱分化、收编剿灭。
1937年初,何鸣领导的闽粤边红军游击队发展至1000余人,成为我党南方重要的武装力量。6月26日,何鸣经不住国民党诱骗,将部队改编成福建省保安独立大队,7月16日即遭解除武装。“漳浦事件”发生当晚,副大队长卢胜、参谋长王胜组织林少克等20多人,连夜潜回游击区,对外仍称红三团,卢胜任团长兼政委。红三团兵分5路,到尪仔石山、乌山、山内、狮头山、南乡等地发动群众。10月间,队伍发展到200余人,年底发展到300余人,期间改称闽抗三支队。
1938年2月,新四军第二支队第四团第一营赴皖南岩寺集结出发地——平和小溪。现已建为平和县中山公园。
新四军第二支队在皖南岩寺集结期间,召开誓师大会的场景。
1938年2月6日起,新四军各部奉命前往皖南歙县岩寺集结整训。14日,在平和坂仔集中整编的闽抗三支队,从小溪前往龙岩集中。临行前,林少克已树立誓死报国的信念,托战友林水潭带两块银元回家,转告大婶:此去北上抗日,生死未卜,请过继兄长林红猫的长子为后。3月初,部队编入新四军第二支队第四团,林少克任一营三连连长,彭德清任指导员。在卢胜率领下,部队从龙岗白土出发,4月初到达潜口,18日到达岩寺,完成集结使命,走上抗日征程。行军途中,林彭二人一路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吸纳10余人加入部队。
岩寺整训期间,新四军抽调部分团以下干部和各支队侦察连骨干,组建400余人的先遣支队,深入苏南敌后战略侦察,林少克、彭德清等闽南子弟随队出征。1938年4月28日,粟裕、钟期光率领先遣支队,从皖南岩寺的潜口出发,于5月19日抵达。6月17日凌晨,粟裕发起韦岗伏击战,林少克和战友们冒雨出击,毙伤日军少佐土井以下21人,赢得新四军苏南第一战的胜利。此时,罗忠毅、王集成已率第二支队挺进苏南,林少克等人随粟裕归建第二支队。他原先所在的一营已调至军部后方留守处承担警卫任务,1939年5月改编成军部特务营,随叶挺、张云逸北渡无为,7月编为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第一大队,后改编为二师六旅十七团。林少克则随第二支队一路东进北上,开辟苏北。
1938年8月下旬,第二支队进抵当涂县小丹阳地区,粉碎了日军第3师团4000余人的围攻,9月份接连取得马矿山夜袭、京溧公路伏击等战斗的胜利,并联手第一支队,创建以茅山为中心的抗日游击根据地。1939年11月7日,新四军第一第二支队领导机关在溧阳县水西村合并为江南指挥部。14日,第四团改编成苏皖支队,林少克升任营长。在陶勇、卢胜率领下,支队北渡长江,向扬州、仪征、天长、六合地区发展,1940年2月与挺纵第三团合编,形成新四军“足跨大江南北、威震京沪重地”的抗战格局。
坚持苏中一骁将
1938年11月,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确立“巩固华北,发展华中”战略;1939年12月,刘少奇将苏北列为新四军“有最大发展希望的地区”。国民党江苏省主席、鲁苏战区副总指挥韩德勤极端反动,意欲将新四军挤出苏北。此时,苏北新四军仅有江都一带的挺纵2000余人,扬州一带的苏皖支队1200余人,是敌伪我顽四方军事力量中的“小老四”。
1940年6月28日拂晓,李明扬、李长江在韩德勤唆使下,挑起郭村战斗。29日,林少克随苏皖支队日夜兼程100多公里,赶到郭村分担防务,粉碎了二李的重兵围攻。江南指挥部主力北渡后,于7月中旬改为苏北指挥部,林少克部编为第三纵队七团二营。黄桥决战中,第三纵队担任黄桥东门防务,多次粉碎顽军进攻,并和兄弟部队一道围歼顽89军。此时的林少克才24岁,他身材不高,脸带稚气,肤色黝黑,操一口浓重的闽南乡音,但身披九龙带,腰挎红绸木匣驳壳枪的形象,显得特别耀眼,成为苏北新四军中攻城拔寨的知名骁将。
皖南事变爆发后,新四军军部在盐城重建。粟裕以苏北指挥部为班底,在东台二里桥组建第一师,第三纵队不久改称第三旅。1941年2月18日,李长江所部万余人在泰州公开投敌。粟裕立即发起讨逆战役,林少克率部参战,斩获颇丰。4月,苏中军区成立,第三旅负责通如海启等地区的抗战。这里南与日伪统治中心南京、上海隔江对峙,北与苏中二分区相连,承担着拱卫三仓、屏卫盐城的历史重任,成为日伪的“眼中钉”“肉中刺”。日军由南浦旅团的5600余人,上升到小林师团的7600多人,汪精卫亲兼苏北绥靖公署主任,韩德勤不断唆使地方实力派和反动刀会围攻新四军。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1941年是苏中根据地最为艰难的一年,日伪发起的500人级“扫荡”每周有之,千人级“扫荡”每月有之,万人级大“扫荡”有3次之多,且配置飞机、大炮、坦克、汽艇等先进装备,实行“水陆空”立体攻击。林少克率部服从指挥,连续作战,与兄弟部队一道,成功粉碎日伪二月大“扫荡”、盐阜大“扫荡”和“八一三”大“扫荡”。10月初起的70天内,日伪纠集重兵7次攻击三仓,粟裕针锋相对“七保三仓”,林少克所在七团,参与5次保卫作战。12月10日,粟裕主动发起“十团大战”,林少克率部作为主力参战,攻克日伪据点多处,使三仓中心区坚如磐石。
在日伪顽封锁下,根据地物资日益匮乏,主力部队化整为零,与敌周旋,生活极端困难。战士们吃的是大麦粯子,有时连薄粥也喝不上。林少克结合南方游击战的经历,总是乐呵呵地引导战士们忆苦思甜,遇事经常找部下谈心,鼓舞士气。林少克化被动为主动,蹲点各连开展游击战、骚扰战,拔除日伪据点,用战利品改善部队生活。每次作战,他都亲临主攻连,端着冲锋枪,挎着手榴弹,带头发起冲锋,激发出战士们敢打必胜的信心。在林少克和战友们的奋勇作战下,七团这支具有老红军光荣传统的英雄部队,于1942年10月20日被军部表彰为“老虎团”,成为苏中军区攻坚克难的尖刀利刃。林少克成为指战员心中的虎胆英雄。
平原水网逞英豪
1943年4月起,日伪实施严酷的“清乡”,政治、军事、文化、特务等手段,无所不用其极。苏中抗日根据地将主力部队地方化,作为反“清乡”的重要举措,仅保留四个主力团,其余部队下放地方,林少克留任主力七团二营营长。
面对日伪“清乡”,粟裕制定“敌进我进”策略,命令七团挺进东台以西平原水网开拓开辟。东台以西水乡,日伪据点密布。这对以山地作战、突袭闪击见长的七团来说,极具考验,但在群众支持下,七团情报灵,行动快,凭借奇袭突袭等战术屡有斩获。1943年4至5月间,七团在钓鱼庙、大邵庄等地四战四胜。5月28日,林少克的二营兵分两路,一路随兄弟部队进击戴家窑,俘敌300多人,一路在严昌荣、林少克率领下,突袭公路干线重镇草堰,打破了日伪围困东台的企图。是年秋,七团已悉数拔除水网腹地的日伪据点,奉命西进高(邮)宝(应)地区。
高宝地区与兴化水网不同,陆地宽大,圩堤众多,便于机动作战,但日伪据点亦多且大。拔除大官庄据点是关键一战。在刘先胜指挥下,五十二团主攻大官庄,诱使哈土沟据点广西籍伪军驰援,七团负责截击歼灭,计划一战攻克两个据点。哈土沟伪军武器好,弹药足,战斗力较强。10月7日晚,七团进入离哈土沟12里的地带设伏。8日中午,在五十二团猛攻下,大官庄连连告急,观望中的哈土沟伪军不得不由副团长带领倾巢出动。待敌进入伏击圈,林少克指挥一部正面突击,一部拦腰杀出,把敌人斩成几段。兄弟部队全线杀出,迅速全歼伪军。
攻打高宝交界的王家营据点,是林少克西进的又一杰作。据点以镇东大庙围墙为依托,四周建有高大碉堡,配以环围外壕,地势开阔,易守难攻。驻守伪军一个营,不少是当地人。七团命令机炮连配合二营主攻。1944年1月17日拂晓,林少克利用敌人点名列队之机,组织突击队摸过外壕突袭,不期与敌巡防队遭遇。关键时刻,林少克“攻城为下,攻心为上”,围而不攻,组织30多名伪军家属叫亲人回家。伪军还是不降,林少克命令机炮连打出3枚炮弹,把家属们吓得大哭,伪军开始动摇。林少克再次实施疑兵之计,让部队吹起冲锋号,沿河堤跑步散开,装作大队人马开到。守敌果然中招,打出白旗投降。此战抓获俘虏300多人,是七团一次伤亡少、缴获大的智胜范例,受到苏中军区通令嘉奖。
对日反攻当先锋
1944年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转入大规模战略反攻阶段,日军为挽救太平洋和南洋战场的失利,抽调兵力加强中国正面战场进攻,为敌后局部反攻创造了条件。3月发起的车桥战役,拉开了华中战场反攻帷幕。七团担任主攻,林少克在前沿指挥突击队架梯登城,连克碉堡10余座,为战役胜利立下战功。
新四军一师车桥战役行军照
“如中遭遇战”既险恶更漂亮。6月23日,七团离开淮安邵家庄,急行抵达如皋海河滩。团长兼政委彭德清率三营为前卫,二营和一营殿后。不料,走在中间的团直机关,遭到日伪突袭围攻。千钧一发之际,林少克率二营火速赶到,与团直和教导队从正面猛攻,稳住局势,一营闻讯占据右翼阵地,三营切断敌军退路,完成反包围。彭德清指挥部队展开最为惨烈的白刃战,林少克带领战士们冲在最前沿。经过3个多小时恶战,全歼日军加藤中队和伪军大队500余人,创车桥战役之后又一大捷,受到军部通令嘉奖。
为打开全面反攻局面,七团于1945年1月奉命渡江,南下苏浙边,整编为苏浙军区第三纵队第七支队,二营参加了三次天目山反顽自卫战役。战士们大多来自苏中平原,连以下指战员几乎从未爬过山头。林少克精通山地作战,亲率各连攻防演练。战斗中,他始终靠前指挥,各连作战勇猛迅速,胜利完成各项战斗任务。尤其是第二次战役,歼灭国民党52师两个主力团,二营最早缴获苏制轮式重机枪和转盘轻机枪。1945年8月至9月,二营参加对日全面反攻,解放宜兴丁蜀镇。
为抢占抗战胜果,蒋介石电令我军就地驻防,不得向日伪“擅自行动”,命令日伪“负责维持地方治安”。侵略者、卖国贼竟然拥有合法地位,成为反动爪牙和先锋,激起全国人民的愤慨。中共中央本着维护和平的最大诚意,与国民党签定《双十协定》,命令苏浙新四军渡江北撤,但国民党层层设阻,妄图将我消灭在行军途中。二营担任北撤前卫,从常州横林车站附近直插江阴城西大江边,在申港遭到伪税警总团拦截。林少克率部全歼伪军,为大部队跟进扫清障碍。作为前锋,二营的反阻击战斗空前激烈。一次,五连进攻受阻。林少克亲临前沿阵地,端起机枪猛烈扫射,打得敌人四处躲藏,自己也被打中左腰,留下一道血槽,在通信员强拉硬拽下才退出火线。
1945年11月,北撤新四军编入华中野战军,七团改编为八纵六十四团,林少克任副团长。为阻止国民党军由扬州北上进攻解放区,粟裕于12月19日发起高邮战役。高邮城墙高壕深,六十四团面对的是日军主力。25日夜总攻打响,林少克带领战士们强渡护城河,登上茅竹云梯,冒着枪林弹雨猛攻城垣,与日军展开惊心动魄的白刃战和巷战,迫使日军缴械投降,但他也在战斗中被打断一条腿。危难之际,东台籍17岁文化教员崔华将他抢救下来,后经旅首长牵线,两人结为革命伉俪。
苏中战役建奇功
1945年12月,正当华中野战军围歼苏中日伪残部时,国民党抢占南通、扬州、泰州等沿江主要城市。1946年1月,国民党调集12个军于苏中周边,4月20日侵占南通城东的小海镇,作为进攻桥头堡。26日,六十四团奉命收复小海镇,歼敌1500余人,俘虏900余人。1946年5月,第六十四团改编为华中野战军第一师第三旅第七团,林少克任团长。7月13日,苏中战役爆发。战前,七团在如皋整训,新婚不久的林少克一心练兵备战,下沉到连队指导攻防演练。
1946年5月华中野战军第一师部分领导干部合影,前排左四为林少克
宣泰战斗是苏中战役第一战。宣家堡守敌是自称“天下第一团”的国民党83师加强56团,配有一个山炮营,战斗力极强。八团苦战一夜未能奏效,彭德清旅长命令七团参战。林少克没有急于投入战斗,而是潜入前沿观察敌情。他发现,守敌层层设防,子母堡和障碍物众多,且全部是美械装备,弹药充足,但经八团一夜狠打,士气已渐衰落。于是,林少克命令部队以威猛火力反复突击,消磨敌人意志。抵近前沿后,他命令部队穿插迂回,层层突破鹿寨铁丝网,利用街巷、墙洞进行见缝插针式的渗透,摧毁了敌人的“原子工事”子母地堡,与兄弟部队一道全歼守敌。
首战告捷!粟裕立即发起第二战如南战役。作为主攻团,林少克深知责任重大,立即率部冒着酷暑向东挺进。行军途中,他和政委蒋新生边走边探讨作战部署,召集所属营长、教导员分析敌情。部队到达如东南鬼子街一线,当即发起猛攻。敌人拥有地利和重武器,激战一日,战局呈现胶着状态。林少克深知,如果打成平局,如城就会落入敌手,苏中战局就会急转直下。他冷静观察战场,不断研判各营战况。突然,第三营方向号声激荡,杀声四起,枪炮声大作,对面阵地率先打垮。林少克当机立断,率部全线突击,大获全胜,抓获战俘2200余人、占比1/3,王铁汉化装潜逃,26旅少将旅长胡琨被俘,创建团以来最大战果。此后,七团相继参加丁堰、加力和如黄路等战斗。苏中战役七战七捷,七团担任主攻达5战之多,“老虎团”和林少克的威名,令敌胆寒。
苏中战役经过示意图
为消除苏中军事威胁,我军于8月30日回师海安,聚歼国民党整编65师。9月6日,七团从该镇南侧向敌人发起猛烈攻击。为便于观察敌情、指挥战斗,团部指挥所向前推进到新占的敌碉堡附近。四周炮火连天,警卫员劝林少克隐蔽,他却镇定自若。天妒英才!一排炮弹打来,身经百战的林团长不幸中弹牺牲。这位智勇双全、敌畏我敬的骁将,留给了夫人崔华“一见无期、陨身绝嗣、百生莫赎”的遗憾,更为当代苏中人树立了一座“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精神丰碑!
(东台市委党史办提供)
参考目录:
1、军事科学出版社,2010年10月第1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
2、解放军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新四军战史》;
3、解放军出版社,2007年8月第2版《粟裕回忆录》;
4、江苏人民出版社,1987年3月第1版《苏中抗日斗争》;
5、方志出版社,1999年7月第1版《中共东台地方史》第一卷;
6、《平和方志通讯》1987年7月第四期;
7、中共东台市委党史办公室编,1991年6月第1版《东台英烈》;
8、《福建党史月刊》2015年9月载,曾一石《战斗在大江南北的闽南籍新四军健儿》;
9、无锡市宜兴市政府网站《看宜兴》2015年7月9日【老战士话峥嵘岁月】栏目载,《杨树林:亲历“抗日最后一役”》;
10、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4月1日第1版《彭德清纪念文集》;
11、中央文献出版社,练建安著《八闽开国将军》,2005年出版;
12、作家出版社,崔左夫著《血染着的姓名》。
(韩爱林 仇俊琴)
来源:2023年7月3日《东台日报》6版
上一篇:
1939年6月高敬亭被错杀,他真的是被冤枉吗?真相是他根本不冤枉
下一篇:
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 | 在“敌进我进”中坚持苏中原地斗争——新四军1师对毛泽东游击战理论的创新突破
[关闭]
N4A~美篇
更多>>
新四军少儿艺术团
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
继承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
爱祖国,爱人民......
这是我们曾经儿时排着队唱的歌,这歌声,歌词所透射出来的“爱祖国,爱人民”
在当今这个时代是何等的重要,歌声,歌词可以播下爱国的种子!
《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
对不起,您的的浏览器不支持Audio标签...
请更换浏览器或切换到高速模式下进行浏览。
公益捐赠入口~传承红色基因,阅读点亮人生
执行单位:广东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毕业后公益基金、2529584742@qq.com
光荣 担当 使命
电子邮箱:781632945@qq.com 广州新四军研究会(www.gzn4a.com)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9 广州新四军研究会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9113740号-1
推荐使用
SogouExplorer(搜狗)
浏览器
高速模式 1024*768
以上分辨率进行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