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开荆将军
张开荆将军,原名张谟高,曾用名张承汉、张承谟。1905年5月出生于江西省吉水县文峰镇。吉安省立第六中学初中毕业。1925年为吉安学生运动委员会常务委员。1926年4月,张开荆与7名同学组织发起震惊江西的“吉水旅吉(安)同学会”百余名学生捉拿吉水县教育局长、大豪绅游街示众事件,遭到通缉,到广州考入黄埔军校第六期学习。1927年1月,张开荆加入中国共产党。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时,因叛徒告密被捕,在广州陆军监狱度过三年多铁窗生活,不屈不挠,顽强斗争。1930年在党组织安排下,由广东军阀陈济棠部下军官(中共地下党员)联名担保,营救出狱。张开荆出狱后,中共广东省军委书记聂荣臻谈话,分配他去海南岛红军琼岩纵队工作。因地下交通线被破坏,改派去福建红十二军十团一连担任党代表。11月,张开荆任红十二军第三十四师一〇一团一连指导员。1931年8月,任第一〇一团三营政委,同年秋任中共红十二军三十四师一〇一团政委。1932年3月,任红十二军第三十四师政治部政务处处长、秘书处处长,闽西军区独立第一团政委,闽西军区独立第八师政治部主任,福建省龙岩县军事部部长,(龙)岩永(定)(上)杭游击纵队指挥兼上杭县军事部部长。1933年7月,任福建军区第二军分区参谋长,福建军区动员武装部第二科科长、代理部长、部长,福建军区第一军分区参谋长。参加中央苏区第一至第五次反“围剿”斗争。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张开荆任福建军区瑞(金)会(昌)县游击司令部司令员,福建军区司令部通信主任,闽赣边游击司令部参谋长,游击支队政治委员,坚持南方三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他带领一个独立营300多人在汀瑞会边区开展游击战,后分散活动。有一次,张开荆身边仅剩一个管理员和一个通讯员,不久管理员被冲散,通讯员带枪跑了,在收集起十几个人后,又被敌军包围,突围后仅剩8人,武器只有他手持的一支小左轮手枪。之后,张开荆带领这8名战士在瑞金、长汀交界武夷山坚持斗争,后与桃古游击队、瑞金游击队和武阳游击队会合。
1938年冬,新四军第二支队部分领导干部在皖南留影。左起:王集成、张开荆、粟裕、罗忠毅、罗化成、王绍杰、傅狂波、罗桂华、蓝荣玉。
1937年9月,邓子恢、谭震林找到闽赣边游击支队,将其整编为300多人的汀瑞游击支队,待命北上。1938年1月,张开荆得知谭震林到南昌新四军军部开会路过瑞金,15日到瑞金新四军办事处见到谭震林后,与谭振林一起被国民党保安团无理扣押,是为“瑞金事件”。翌日晚,国民党独立三十三旅有个营长单独找张开荆谈话,后又要与其结拜为“兄弟”,要放他出去,但出去后要把山上的红军游击队带进瑞金城里改编。之后,张开荆伺机将情况向谭震林作了汇报,并提出可利用对方释放归山之机,将计就计,把这里发生的事情和国民党的阴谋告知游击队领导人。同时为防止游击队遭遇不测,将争取带领他们转移。谭震林同意后,遂与那个营长搞了“杀鸡饮血”的“结拜”仪式。张开荆回到游击队后,立即向游击队几位领导人谈了“瑞金事件”经过,并传达谭震林指示,与杨洪才等率领360多名红军游击队干部、战士撤出长汀、瑞金地区,秘密转移到龙岩地区。游击队整编后,张开荆任新四军第二支队司令部作战科科长。1939年11月,任新四军江北挺进纵队参谋长,江南指挥部指导大队大队长,江南抗日救国军东路指挥部参谋长。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张开荆任新四军第六师十八旅五十一团团长,第六师十六旅参谋长。1942年秋,张开荆率4个连队在常熟县港湖镇董家滨一带攻打伪忠义救国军两支部队,取得重大成果,在叶飞主力团支援下,全歼顽敌。1943年,张开荆入中共中央党校学习。1945年4月至6月,张开荆作为华中代表团成员出席中共七大。
张开荆1941年4月在苏南时留影
抗日战争胜利后,张开荆任冀晋纵队参谋长,冀晋军区参谋长,晋察冀军区第一纵队参谋长,北岳军区参谋长,北岳军区第一纵队参谋长。1948年11月,任华北野战军第一纵队第三旅旅长,第六十六军第一九八师师长。新中国成立后,张开荆任华北军区平原省军区副司令员兼武装部部长。1952年6月,任察哈尔省军区副司令员。1953年,入南京军事学院学习。1955年3月,任黑龙江省军区司令员,黑龙江军区党委第二副书记、党委副书记。1962年10月,任沈阳军区副参谋长,沈阳军区司令部党委副书记。1965年9月,张开荆转业任吉林省副省长。“文革”中遭受迫害。1977年12月,任吉林省政协副主席,吉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1955年,张开荆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是中共第七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1991年2月24日,张开荆在长春逝世,享年8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