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与探索

研究与探索

新四军简史(十七)

来源:编辑:顾 平  作者:金胜 云南省八路军新四军历史研究会  日期:2022-6-15 16:24:11  点击量:[]

新四军简史(十七)

金胜 云南省八路军新四军历史研究会

微信图片_20220615161353.jpg

 微信图片_20220615162307.jpg

诗一首 传承光荣新长征

光荣军史耀春秋,

传颂发扬惊万侯。

干部人民团结紧,

星光灿烂显风流。

1940年3月,中共中央要求各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必须贯彻三三制原则,即在政权组成中,共产党员、进步分子和中间分子各占三分之一。

(四)积极参加抗日根据地建设

    华中敌后抗日根据地经过数年的创建,到1941年底,面积已达4.5万余平方公里(包括游击区共达6.25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500万人,初步建立了各级抗日民主政权,地方武装(地方军和民兵)发展到55.6万余人。但由于各根据地建立不久,各项建设都还不够深入。正如中共中央所指出的,广大群众尚未普遍深入发动起来,根据地还不很巩固。为了胜利坚持敌后抗战,度过难关,加强根据地的建设就成为一个十分迫切的任务。为此,中共中央华中局在1942年1至3月召开的第1次扩大会议上,全面布置了普遍深入建设根据地的工作,要求一面作战,一面建设,争取在1942年至1943年内完成减租减息、改造政权、发展人民武装等各项任务。新四军各部队在进行激烈的反“扫荡”、反“清乡”、反“蚕食”、反斗争,以武装保卫根据地建设的同时,也从各个方面积极参加了根据地的各项建设。

    参加减租减息斗争和助民劳动深入进行根据地建设,关键在于发动群众,首先是发动农民群众开展减租减息斗争。中共中央华中局确定1942年以发动群众减租减息为中心,集中力量,抓紧反“扫荡”间隙和夏收秋收季节,按照中心区、边缘区和游击区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方式,有步骤地、大胆放手地开展大规模的群众运动,坚决实行减租减息。中共中央华中局扩大会议后,新四军各部抽调大批干部参加了减租减息工作,进行了社会经济情况和阶级关系的调查研究,运用多种形式宣传减租减息有利于团结抗日的重大意义,依据政府的政策法令,组织农民开展评租、减租、退租、交租和换约等活动。抗日民主政权为帮助群众克服生活困难,还组织群众进行生产自救,成立劳动互助组,举办农贷与救灾,兴修水利。新四军指战员利用战斗间隙,帮助群众开荒播种,并抽调大量人力物力参加水利建设。自1940年秋至1943年春,各根据地军民共筑圩堤818公里,开浚大小河流、水道3370公里,使1100余万亩土地受益。苏北盐阜区沿海群众常年受海啸袭击之苦,阜宁县抗日民主政府领导军民修筑了一条长45公里的“宋公堤”,使阜东十几万人民,数百万亩良田获得保障。新四军广大干部、战士通过参加群众工作,受到了深刻的阶级教育、政策教育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

    参与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和巩固巩固抗日民主政权,是根据地建设的头等重要任务。1940年11月,中共中央指示华中局参照华北经验,抓紧政权建设,把原来大地主阶级的旧政权,改造成为几个革命阶级的抗日民主统一战线的政权。华中各根据地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和华中局扩大会议精神,大力进行了民主改造政权的工作。新四军各部队普遍进行了民主选举教育,选出部队代表参加地方政权工作,并要求他们在政府工作中严格遵守“三三制”原则,发扬民主作风,防止包办代替。鄂豫边区经过3次乡保民选,再经边区总选,召开了第1次边区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边区施政纲领。这样,各根据地政权就真正成为各抗日阶层联合的民主政权。

    为了适应艰苦斗争的新形势,克服财政经济严重困难,同时也为了消除机关臃肿,提高部队和机关的机动能力,中共中央于1941年12月发出关于精兵简政的指示,1942年4月中央军委也发出关于精兵简政方针原则的指示。中共中央华中局和华中军分会根据华中地区实际情况,对党、政、军、民机关进行了合并和裁减。新四军对所属部队进行了精减缩编,主力部队力求精干。全军建立了若干进行战略战役机动的旅、团,将部分主力编入地方军。这样就使军、师都有主力在手、提高了机动作战的能力,主力部队又可以更多地集中整训,提高战斗力。各部队还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从各方面厉行节约,减少开支,克服了敌人封锁和破坏造成的困难,保障了部队的供给。

    全面加强地方武装建设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关于根据地的军事建设应包括主力军、地方军、人民武装(即不脱产的自卫队、民兵)3部分,目前中心注意力应当放在地方军和人民武装的扩大与巩固上的指示,华中根据地大力加强和扩大了地方军,广泛建立和训练人民武装。新四军实行部分主力地方化,以1/3主力加强地方军,并从主力部队抽调大批干部充实地方军和民兵指挥机关。进一步加强了军区工作建设,各战略区都先后成立了军区,下辖若干军分区,县、区都建立了武装,从而使地方武装具有了独立的建制和指挥机关。同时,在基层广泛建立民兵组织,至1943年底,华中根据地民兵总数达到62万余人。强大的地方武装是巩固根据地的一支重要力量,担负着地方自卫、清剿土匪、巩固治安、配合主力作战等任务,在粉碎日伪“清乡”、“扫荡”、“蚕食”的斗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帮助地方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在普遍深入建设根据地过程中,各地大力发展抗日民主教育。至1944年初,华中抗日根据地已有中学124所,学生18478人;小学5368所,学生40.1万余人;中小学生总数相当于1941年6月中小学生总数的1.2倍。各地农村还利用冬闲举办冬学,学文化,讲形势,传授生产知识,每年都有大量群众参加。新四军各部队在搞好部队本身文化学习的同时,派出干部战士到学校和冬学班担任军事、政治、文化教员,帮助地方开展文化教育工作。第4师侦察员夏陶然到泗阳县中潼村担任小学教员,采用学习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被誉为“夏陶然道路”。

    华中地区是人文荟萃之地,大批知识分子和文化名人来到抗日根据地,热忱参加抗日队伍。中共中央华中局和新四军领导人十分重视文化工作,重视知识分子。在盐城成立了专门培养文化工作干部的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在阜宁停翅港卖饭曹建立了“文化村”。在刘少奇、陈毅的发起和主持下,成立了苏北文化协会和湖海艺文社。新四军和各根据地的新闻出版工作也很活跃,成立了以范长江为社长的新华社华中分社,以及新四军新闻发射台;各根据地,新四军军、师、旅各级,各军分区,都有自己的报刊,仅据1941年夏统计,华中根据地即有部队报纸40余种、油印小报200余种,对及时宣传中共中央指示,反映敌后战斗生活,鼓舞抗日斗志,交流经验起了重大作用。

    维护党的一元化领导,加强党的建设在各根据地创立时期,军队和地方的领导一般是统一的。1941年后建立了各级军政委员会,进一步加强了集体领导和统一指挥。但由于日伪的严密封锁和残酷“扫荡”,上下级联系十分困难,缺少必要的集中统一;有些地区军队尊重地方党组织和政府不够。这些都妨碍着根据地的坚持和巩固。为了更好地开展对敌斗争和根据地建设,中共中央于1942年9月1日作出《关于统一抗日根据地党的领导及调整各组织间关系的决定》,确定以各级党委(区党委、地委)为各地区党、政、军、民组织的最高领导机关,实行一元化领导。在党内进行增强党性的教育,在党政军民各组织之间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克服工作中存在的缺点。新四军在部队中广泛进行尊重地方党和政府的教育,各级都检查自己同地方党和政府及群众团体的关系,自觉地拥护和执行中共中央的决定,军政之间、军民之间更加团结一致。各根据地和新四军各部队按照中共中央华中局第1次扩大会议提出的,建设一个与群众有密切联系的,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党的要求,做了大量的发展和巩固工作。据不完全统计,至1943年冬,华中根据地的地方共产党员由原来的6.9万人,增加到13万人以上,中心区农村普遍建立了党支部。新四军各部队的党组织也有很大的加强。

    1942年至1943年,华中根据地党、政、军、民普遍深入建设根据地,成效显著。新四军各部队一面保卫根据地,一面参加根据地建设,通过参加群众斗争,提高了阶级觉悟,加强了群众观念,更加坚定了坚持敌后艰苦斗争的意志。日益巩固的华中抗日根据地,不仅是新四军和华中人民可靠的依托,而且成为以后战略反攻的基地。

(待续)


免责声明:图片资料来源于搜狗网  

文章来源于《新四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解放军出版社) 



电子邮箱:781632945@qq.com 广州新四军研究会(www.gzn4a.com)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9 广州新四军研究会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9113740号-1 推荐使用 SogouExplorer(搜狗)浏览器 高速模式 1024*768 以上分辨率进行查看